论现代淮剧的时代接驳与价值观照
淮剧诞生于里下河地区,是劳动人民的剧种[1],素有“古傩遗响 梨园奇葩”美誉,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徽戏、京剧地方化的代表性剧种,淮剧在多年探索和借鉴中,逐步形成自身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大批优秀的传统剧目活跃于舞台,而现代淮剧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戏曲自身演变的结果,更是时代更迭变革的产物。在发展中,现代淮剧走出了一条螺旋式上升的道路,且始终与时代接驳。本文旨在梳理现代淮剧的发展历程,在成就中发现不足,为淮剧及其它兄弟剧种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一、为时而生
(一)萌芽期:抗战时期(1941 年-1949 年)
1941 年,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而盐城正是淮剧艺术广为流传的重要地区之一,为满足抗战时期军民精神文化需求,在党的领导下,因抗战而散班的苏沪两地班社、艺人及文艺工作者重新组建文工团。阿英、黄其明等一批革命剧作家,以淮剧为载体,将抗战文学作品搬上舞台,编创的《渔滨河边》、《照减不误》等一大批淮剧现代剧目,先后在苏沪两地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现代淮剧由此萌芽。作为宣传抗日的文艺武器,现代淮剧主要以积极宣传投身抗日,鼓励劳苦大众翻身得自由为编创主题,成为苏沪两地军民宝贵的精神食粮。
(二)过渡期:新中国成立初至抗美援朝(1949 年-1953年)
1949 年至1953 年,全国范围内开展“戏改”工作,同时也是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全力抗美援朝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淮剧主要积极配合宣传党和政府的号召,不仅原创《种大麦》、《光荣人家》、《枪毙陈小毛》等现代剧作,改编、移植其它文学作品或兄弟剧种剧目的热情也十分高涨,比如《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等贴近当时社会背景的现代剧作。总体而言,过渡期的现代淮剧产量并不高,编创主题较为单一,处于不温不火、为后续发展蓄势的状态。
(三)探索期:公私合营后建团(1954 年-1962 年)
公私合营后,苏沪两地纷纷成立国营淮剧团,淮剧团体至此有了建制。1958 年前后,苏沪两地剧团尤其是江苏地区的现代淮剧剧作产量有明显提升,《换良种》、《急拿王兆》等优秀现代剧作为淮剧界敲开深度探索之门。这一时期的现代淮剧编创主题多样,有的作品依旧围绕国家方针政策,有的不再拘泥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尝试刻画典型英雄人物、探寻生活哲理、盐阜农村故事,有《董存瑞》、《一家人》等。
(四)停滞期:文革前至文革时期(1963 年-1976 年)
文革前至文革时期,淮剧处于产出低下、机械化甚至停滞不前的“瘫痪”期,除移植歌剧、话剧剧目外,原创剧目较少。1963 年,随着大写“十三年”口号提出,以上海淮剧团为代表的团体利用下工厂演出契机,大兴“工业淮剧”,一大批表现工厂生活的现代剧目风靡一时,比如《黄浦江潮》、《党的女儿》等。而这一时期的苏北淮剧团有的在尝试编创以农村生活、革命战争为题材的剧目;有的重在上演传统剧目,现代剧目编创缺失;还有的致力于上演《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淮剧样板戏。十年文革期间,戏曲界受到严重冲击,苏沪淮剧舞台除上演样板戏外,富有政治说教的小戏也充斥着舞台。
(五)复苏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977 年至1990 年)
文革后,苏沪两地淮剧团体相继复工,淮剧艺术的生命力处于复苏期。现代淮剧编创主题再次呈现多样化,有的团体继续演绎样板戏经典片断,并将部分纳入剧团保留剧目,比如《红灯记·刑场斗争》;有的团体则更注重人与人性、社会道德与社会风尚的诠释,将创作视野聚焦在盐阜农村,其中1980年至1990年间涌现出诸多优秀的淮剧现代文学作品,比如《一字值千金》、《剖腹记》等;还有的团体移植和改编刻画英雄人物、典型榜样的剧目,比如《八一风暴》等。总体而言,复苏期的现代淮剧表现主题多样,行业活力蓄势待发。
(六)发展期:上世纪九十年代(1990 年至2000 年)
1990 年是淮剧现代文学编创的重要节点,呈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齐头并进的全新局面。苏沪淮剧团体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比如现代淮剧《大路朝天》、《大洪流》等,主题鲜明且紧扣时代潮流;有的则注重编创新编历史剧,不仅将现代视角融入历史剧作表达,而且大胆尝试借鉴西方戏剧表现手法,以中西结合之力打造一批经典剧目,比如《蓝齐格格》、《金龙与蜉蝣》等。
上一篇: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研究
下一篇:中国东盟戏剧周品牌影响力的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