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意与世界对话, “友谊之路”搭建开放融合(2)
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的自由便利,可以作为线下教学的有力补充,建立起线下线上融合的教育模式。通过“友谊之路”系列活动,主办方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为全市多所中小学校,搭建艺术教育的国际平台,让上海学生绘画艺术作品真正“走出去”,将提升国际对中国艺术教育的了解,促进艺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将有效扩大上海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校园工作坊线上升级,全球视野开拓创意维度
自2021年起,工作坊从单纯的艺术体验,转向激发创意的艺术创作,由中外评委参与评审,优秀获奖作品陆续走出校园,在上海与欧洲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交流展示。
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友谊之路”系列活动通过艺术实践培养创意思维,推进美育工作,提升青少年美育水平,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努力让上海中小学生在居家学习的特殊时期,也可以享受优质的国际艺术教育资源;在“双减”政策的支持下,搭建具有国际视野的美育平台,将进一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艺术成长需求,在感悟艺术践行创新的过程中,打造一场跨国界、跨行业、跨年龄的多维度创意文化之旅,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上海艺术教育一直在努力践行,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为学生们开拓国际视野,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以及宽广的展示平台。后疫情时代,在线上教育与“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如何在全新的挑战中转型布局,上海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索尝试。
2022年起,工作坊弱化国别,从前两年的中意、中法文化交流,更偏向全球化视野,“友谊之路”文明互鉴的概念更加宽泛。3月中旬,受疫情影响,上海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停课不停学”,然而居家学习造成的心理焦虑等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致优校园工作坊”也同步转为线上,以生动活泼的主题,灵活有趣的创意,吸引学生踊跃参与创作,丰富居家学习的课余生活。
今年工作坊评委特邀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的教授马丁·辛普森(Martyn Simpson)与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教授伊塔洛·奇奥迪(Italo Chiodi)。马丁·辛普森身兼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坎伯维尔、切尔西和温布尔登三所学院的副院长,他表示,这些学生作品在形式和构图上有很好的创意,配色和材料的运用也很有新意。“孩子使用了一些简单的材料来展现想象和创造的维度,并赋予作品诗意的美感与故事化的意义。我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描绘这个世界。真正的好作品,是精确的描绘与诗意的结合。”
工作坊艺术导师同样阵容强大,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未来设计研究院院长、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著名设计师丁伟,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中国美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徐国峰,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教授萨维里奥·西米·德布吉斯 (Saverio Simi de Burgis),法国学校资深艺术教师、视觉传达艺术家玛丽亚·贝托姆(Maria Berthomme)受邀担任导师。除艺术家之外,今年还邀请了清华美院毕业的独立策展人李诗雯等,为今年工作坊增加了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专业导师,给予学生艺术设计等不同领域的的创意启蒙。专业导师的线上授课融合了各自的文化背景,结合了不同的行业经验,让学生在学习创作之余,还能感受国际艺术设计领域的前沿资讯。
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教育产业产生深刻变革。疫情曾经导致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15.8亿学生停课。在线教育也因此成为全国近3亿学生的刚性需求。后疫情时代,当线下教育被迫中断,在线教育如何布局,艺术教育如何转型,当国际交流受到阻隔,如何开发优质的教育资源,重构艺术教育的新常态,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议题。
本周末起,这些作品还将集结亮相新天地湖滨道,展出一个月,让人们看到疫情期间孩子们居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所绽放出的鲜活灵动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