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戏剧周品牌影响力的传播策略(2)
三、扩大中国-东盟戏剧周的普及度
当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审美受众呈现部落化。得益于“一带一路”的时代命题背景下的政府支持,人们从网络宣传、官方公众号、官方网站等了解到中国-东盟戏剧周,但是其共同点都是通过网络途径了解中国-东盟戏剧周动态。从中国-东盟戏剧周的官方公众号发布的动态可以看出,大众接收的信息过时,显示的中国-东盟戏剧周信息每年平均两条,甚至有些年份信息出现空档。由此看来,中国-东盟戏剧周的相关宣传策略单一,官方宣传渠道呈现出较沉默状态。全球化与部落化在当代美学发展道路上并驾齐驱。中国与东盟戏剧的长效合作和发展建立在中国-东盟戏剧周活动的延续上,其吸引了东盟数十国的加入,凸显了中国-东盟戏剧周的全球化,但也因其参与国主力军仅在东盟区域的局限,证实集体参与的同时审美受众缺乏多元性体现。
回看乌镇戏剧节的重要成功原因,自然离不开发起人的明星光环。孟京辉、赖声川和黄磊本身已经是国内知名的戏剧艺术家,他们的加入充分体现了这一戏剧节的权威性,无论是对戏剧艺术的受众审美追求的把握,还是本身对戏剧艺术美学的考量,都具有独到见解,说服大众一点也不奇怪。明星和艺术家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布的关于戏剧节的动态足以吸引人们了解并接触到这一关于艺术的节日。人作为传播媒介是进行文化普及的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具备社会影响力以及明星效应的戏剧艺术家能最大广度地吸收受众并带动受众“人人交流”,实现传播范围最大化。
从乌镇戏剧节的传播模式分析中看,中国-东盟戏剧周应从制度推进,政府加持,文旅结合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人的传播价值具有无限的可能,而调动人的主动性就在于要以“价值传播”作引领,并将人作为优质媒介的价值以及活动本身的艺术价值贯穿到品牌传播的整个过程当中,这是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1]史晓林.新时代的旅游策略:艺术与节日双重构建的审美乌托邦——以乌镇戏剧节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8,(10):105-106.
[2]李倩.试论审美想象及其特点[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03):66-69.
[3]李逸津.俄苏文论形象和形象思维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吸纳与改造[J].厦大中文学报,2019,(001):78-88.
上一篇:论现代淮剧的时代接驳与价值观照
下一篇:把握四大关系做好新时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